2025/8/2 9:28:19
在软土地基中设置支撑杆(如基坑支护中的钢支撑或混凝土支撑)时,需结合软土高压缩性、低承载力的特点,重点把控以下施工要点:
一、前期勘察与设计优化
1. 地质分析:通过钻探、静力触探等手段明确软土分布、含水量、抗剪强度及流变性,评估地基潜在沉降与侧移风险。
2. 支撑选型适配:优先选用刚度大的钢管支撑或组合型钢支撑,必要时结合预应力锚索形成复合支护体系。支撑间距需根据土体参数加密,一般控制在3~5m内。
3. 预加轴力设计:通过施加初始预应力(通常为设计轴力的50%~70%)补偿软土蠕变引起的支撑松弛,预加力需分阶段调整并动态校核。
二、精细化施工控制
1. 分段分层开挖:采用“分层、分块、对称”开挖法,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1.5m,开挖后4小时内完成支撑安装,减少土体无支撑暴露时间。
2. 节点可靠性强化:支撑端部采用法兰盘+加劲肋焊接,连接螺栓扭矩值需达设计值的±5%精度,并设置防脱卡扣。对深基坑增设腰梁,提升整体性。
3. 同步地基加固:在支撑杆底部设置水泥搅拌桩或注浆加固区(加固深度≥2倍支撑宽度),形成局部硬壳层,扩散支撑荷载。
三、动态监测与应急管理
1. 多参数实时监测:布置轴力计、测斜管、沉降标等监测点,控制支撑轴力波动不超过设计值15%,周边地表沉降速率<3mm/d。
2. 数字化预警系统:通过BIM模型整合监测数据,设定黄色(预警值80%)、红色(预警值100%)双阈值,触发预警时立即启动支撑补强预案。
3. 应急资源预置:现场常备速凝注浆设备、可调式备用支撑及沙袋反压材料,确保30分钟内可实施临时加固。
四、特殊工况应对
针对雨季施工,需增设轻型井点降水系统,控制地下水位降至开挖面以下1m;对临近敏感建筑物,采用隔振沟+微型桩隔离措施,降低施工扰动影响。
通过上述技术措施,可有效控制软土地基中支撑结构的变形量(一般≤0.2%H,H为基坑深度),保障支护体系安全稳定。施工中需严格执行“信息化施工”原则,实现设计、施工、监测的闭环管理。